Plenus 米食文化研究所

便當專欄

在沒有外食餐館的年代,長時間外出或旅行途中通常是食用隨身攜帶的食物。
日本的隨身攜帶食物很講究適合帶著走的容器,並且很重視配色,
在盛裝食物時會考量各種烹調方法做成的菜餚與食材的顏色,同時也很注重季節感的呈現,
因此成為日本獨特的飲食文化,甚至便當(日語發音BENTO)一詞已在其他國家成為固有名詞。

本文將從各個時代、場景、登場人物等角度切入並介紹日本的便當文化。

江戶時代的伊勢神宮集團參拜 江戶時代的伊勢神宮集團參拜

江戶中期之後,由於迎來泰平盛世,並推動街道整頓,讓旅途變得更加舒適愉快,因此推升起一股旅行的浪潮。元祿時代到訪日本的荷蘭醫師坎普弗爾(Kämpfer)記載了東海道「每天都有多到難以置信的人們擠滿了道路」,另外也提到日本人喜歡旅行而寫下了「不同於其他國民,日本人嘗試進行很多旅行」。

據稱在江戶中期,全年往來於東海道的人數達到300萬人以上,以當時人口3000萬人而言,約10人中就有一人曾經前去旅行。

「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伊勢神宮參拜」 「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伊勢神宮參拜」

江戶時代以都市區域為中心,商品及流通經濟皆有所發展,庶民在金錢方面較有餘裕,享受旅行的機會也隨之增加。江戶時代後期,農民因為經濟作物及農閒期的副業收入皆有增加,因此在經濟方面也較有餘裕。

當時為封建社會,一般庶民應該是不能自由旅行的,但如果是參訪所信仰的神社佛寺,各關口即允許其通過,因此來自各地的人們皆往來於各個街道。

但是,一般庶民要從事幾十天的旅行,在金錢方面還是不現實的。此時出現了名為「講」的組織。他們提供儲蓄的資金,挑選代表人輪流出發從事信仰之旅,當時依據信仰的對象,有「伊勢講」、「富士講」及「熊野講」等「講」組織。這類組織存在著即使自己無法前往現場,也能由獲得利益的代表人前往參拜的一種含義。

歌川廣重「伊勢參宮 宮川渡之圖」(神宮徵古館收藏)
「在信仰的內涵方面,日本封建時代中期的人們因為隨時都可能死去,因此相信『來世救贖』,但是在和平的江戶時期則是以『現世利益』為優先。」 「在信仰的內涵方面,日本封建時代中期的人們因為隨時都可能死去,因此相信『來世救贖』,但是在和平的江戶時期則是以『現世利益』為優先。」

「東海道中膝栗毛」江戶時代最暢銷的書 「東海道中膝栗毛」江戶時代最暢銷的書

江戶時代後期最暢銷的道中記(遊記),作品描述江戶市民彌次郎與喜多八這兩位主角前往伊勢神宮參拜途中發生的故事。兩位主角在參拜伊勢神宮之後,還將旅途延伸至奈良、京都、大阪,而且在續篇中還前往讚岐的金比羅寺及安藝的宮島,回程經過中山道並前往善光寺參拜。從這部作品中,可以了解到當時人們延伸伊勢神宮參拜之旅的範圍,四處參觀遊山玩水的社會氛圍非常強烈。

歌川廣重 東海道五十三次(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歌川廣重 東海道五十三次(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東海道之旅 小知識
  1. 江戶日本橋到京三條大橋的距離為126里18丁餘(約493km),
    一般成人約需12〜14天可以走完。(一天35〜41km)
  2. 人口最多的宿場町為「大津」,旅館(當時稱為「旅籠」)最多的則是「宮」。 ※資料來源:『東海道宿村大概帳』天保14年(1843)
  3. 旅行代理業「御師」為了招攬前往寺社的參拜者,因此巡迴各地並成立「講」組織。他們的工作是負責聯繫住宿等,如同現代的旅行業。 ※當時只有伊勢的「御師」叫做「Onshi」,其他地方則叫做「Oshi」。

當時的旅行攜帶物品 當時的旅行攜帶物品

當時基本上都是徒步旅行,攜帶物品會盡量選用輕薄短小的物品,
並且會注意不要攜帶過多行李。

以下介紹當時的各種旅行用品。

「旅行途中所持之物,除隨身財物外,應盡量減少攜帶物品」 ※資料來源:『旅行用心集』文化7年(1810)
當時一般的旅行服裝 當時一般的旅行服裝
「旅行途中所持之物,除隨身財物外,應盡量減少攜帶物品」 ※資料來源:『旅行用心集』文化7年(1810)

各種旅行用品

(東海道Kawasaki宿交流館收藏)

肩掛行李(篠竹籠) 肩掛行李(篠竹籠)
旅枕 水筒 小田原提燈 印籠 矢立 煙管(Kiseru) 旅枕 水筒 小田原提燈 印籠 矢立 煙管(Kiseru)

道中便當

道中便當buriburi

道中便當

也稱為「籠便當」,裡面的便當容器分成三格,以馬口鐵製成並塗漆。中央鼓起的形狀稱為「buriburi型」。「籠」是用竹子以網狀編織,並在邊緣繞上一圈較寬的竹子,然後加上鎖扣,為了能掛在肩膀上攜帶,因此加上金屬鉤環。

道中便當buriburi

(瀨戶曻氏收藏、料理審定者:大久保洋子氏)

旅人早晚在「旅籠」用餐,午餐則應該是在街道旁稱為「茶屋」的飲食店用餐,或在出發前請「旅籠」將飯糰等裝入自己的便當盒中並在途中食用。

柳行李 柳行李
「柳行李/飯行李」
是自古以來
旅行途中使用的飯盒,因此很受重視。
照片提供:Takumi工藝
和漢三才圖會(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歌川廣重
東海道五十三次細見圖會「藤澤(部分)」
(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東海道的著名料理 東海道的著名料理

據稱17世紀中旬,庶民的飲食從一日二食變成三食,但一次的飲食基本上是一湯一菜。
一湯二菜或有酒的旅行途中飲食,是比照節慶或祭典飲食標準的豪華飲食。

「萬年屋的奈良茶飯」(川崎宿)

奈良茶飯風紅豆飯
(照片提供:菓寮東照)

據稱奈良茶飯是最早出現的所謂定食風格的飲食,茶飯(用茶湯煮飯,發源自奈良的素食料理)搭配豆腐湯、煮染(燉菜)等成為套餐。明曆大火(1657)發生之後,在江戶的淺草金龍山門,有茶店以奈良茶為名販售,呈現盛況空前的景象。京都的文人井原西鶴在元祿6年(1693年)的作品『西鶴置土產』中寫道「京都沒有這麼便利的東西」,從江戶出發旅行的彌次郎與喜多八也有食用。

奈良茶飯風紅豆飯(照片提供:菓寮東照)
江戶名所圖會「萬年屋之奈良茶飯」(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享用美食但很少記載旅程的遊記 享用美食但很少記載旅程的遊記 引自當時的川柳(日本詩的一種)詩集『誹風柳多留』

喜多八在萬年屋吃完奈良茶飯之後說「我們繼續往前走,去吃好吃的東西吧」,急著要繼續往前行。 喜多八在萬年屋吃完奈良茶飯之後說「我們繼續往前走,去吃好吃的東西吧」,急著要繼續往前行。

無論是現在或過去,「吃」都是旅行的一大樂趣。

反正吃是一定要吃的,為了讓它成為旅途中的話題,
因此品嚐了當地採收的食材或罕見料理等知名美食。

十返舍一九 栗毛彌次馬
(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鞠子的山藥泥湯」(丸子宿)

這道料理是在東海道數一數二的知名美食,似乎從當時開始就以味噌烹調食用至今。
彌次郎與喜多八也在丸子茶屋點了這道料理,但因為茶屋的老闆夫妻吵架而作罷。

歌川廣重 東海道五十三次「鞠子」(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慶長元年(1596年)創業的丁子屋目前仍持續營業。(照片提供:元祖山藥泥丁子屋)

慶長元年(1596年)創業的丁子屋目前仍持續營業。

其他知名美食

桑名的烤文蛤

桑名的文蛤是從江戶時代開始就享譽全國的名產,並曾呈獻給德川將軍家。從揖斐川、長良川、木曾川等木曾三川帶來的豐富養分所培養的厚實肉身與濃厚風味為其特色。

東海道名所圖會「富田小向的烤文蛤(部分)」
(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瀨戶的染飯

「信長公記」記載了天正十年(1582)在瀨戶川河邊舉行酒宴時曾端出這道料理。將使用山梔子染色的糯米蒸熟後將其搗爛,然後填入小模型中使其固定,並以日光曬乾以便隨身攜帶的食物。

東海道名所圖會「瀨戶的染飯(部分)」
(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旅行隨身攜帶食物的起源 旅行隨身攜帶食物的起源

糒

也寫成「乾飯」,是自古以來的隨身攜帶食物。將蒸熟的米以水沖洗,然後以陽光曬乾,並裝入袋中攜帶,加入冷水或熱水使其還原即可食用。其歷史久遠,曾出現在各種書籍文件及文獻中。

出現在中世以前的書籍文件中的『糒』

『日本書紀 養老四年(720)』中記載 『日本書紀 養老四年(720)』中記載

5世紀,弁恭天皇的使者在懷中藏著糒。

『萬葉集(8世紀後期)』 『萬葉集(8世紀後期)』

原文「家にあれば笥に盛る飯を草枕旅にしあれば椎の葉に盛る」(有間皇子詠) 。 原文「家にあれば笥に盛る飯を草枕旅にしあれば椎の葉に盛る」(有間皇子詠) 。

意思是「在自己家裡是以容器裝飯,但現在是旅行途中,因此將飯放在椎葉上食用」。

伊勢物語(10世紀) 伊勢物語(10世紀)

「〜在池塘旁邊的樹下吃著乾飯。(中略)〜、大家都將淚水滴在乾飯上,讓乾飯膨脹變軟。」 「〜在池塘旁邊的樹下吃著乾飯。(中略)〜、大家都將淚水滴在乾飯上,讓乾飯膨脹變軟。」

在原業平(人名)前往東國之際,在三河之國綻放燕子花的池塘邊坐著用餐的場景。描述離開京都前往東國時,寂寞的淚水低落在乾飯上的情況。

伊勢物語「東下之圖」(人文學開放資料共同利用中心收藏)
『木曾街道贄川宿之宿帳』慶長3年(1598) 『木曾街道贄川宿之宿帳』慶長3年(1598)

在木曾街道贄川宿的宿帳(住宿登記簿)中,寫著提醒旅客不要讓糒過度膨脹濕潤的注意事項。當時從事省錢的旅行時都會攜帶糒,抵達旅館時支付柴火費用,然後請旅館燒熱水吃糒,當時這就是僅提供旅客睡覺的旅館設施(江戶時代的木賃宿)。

審定者介紹

大久保洋子

1943年生。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家政學會食文化研究部會部會長、一般社團法人和食文化國民會議理事。群馬縣出身。實踐女子大學文家政學部畢業。博士(食物營養)。專業領域為烹飪學、飲食文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