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nus 米食文化研究所

便當專欄

在沒有外食餐館的年代,長時間外出或旅行途中通常是食用隨身攜帶的食物。
日本的隨身攜帶食物很講究適合帶著走的容器,並且很重視配色,
在盛裝食物時會考量各種烹調方法做成的菜餚與食材的顏色,同時也很注重季節感的呈現,
因此成為日本獨特的飲食文化,甚至便當(日語發音BENTO)一詞已在其他國家成為固有名詞。

本文將從各個時代、場景、登場人物等角度切入並介紹日本的便當文化。

支撐戰鬥的隨身糧食

回顧人類歷史,可說是戰事不斷。在日本,從室町時代末期到安土桃山時代被稱為「戰國時代」,一直在進行霸權之爭。俗話說「餓肚子不能打仗」,在戰爭時,糧食供給是決定勝負的重要關鍵。為了維持士兵的健康並提振士氣,準備足夠的軍糧是不可或缺的,由不直接參與戰事的專家(稱為「役者」)根據士兵人數、出征期間、前往戰場的距離等,計算所需的軍糧份量,並決定最佳運輸方式和調度地點。戰國時代的戰爭後來逐漸以集體戰為主流,一次需要準備超過十萬人份的軍糧,因此打仗時會設置「兵糧奉行(軍糧官)」來管理軍糧。戰爭有時會很快就結束,但有時也會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在戰鬥、行軍、設營……等戰況嚴峻之下,士兵隨身攜帶的軍糧是什麼樣子呢?

長篠長久手合戰図屏風(一部)德川美術館收藏
長篠長久手合戰図屏風(部分)德川美術館收藏
在戰場上用餐的士兵「大坂冬之陣圖屏風(摹本)」(部分)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在戰場上用餐的士兵「大坂冬之陣圖屏風(摹本)」(部分)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臨陣武將的態度

在激烈的戰爭中,隨時有可能喪命,而統率的大名(領主)想法會大幅影響官兵的士氣。在戰國大名的軍事指揮中,軍糧的供應相當重要。在戰國時代,戰爭呈現經常化、大規模化、擴大化的傾向,因此穩定提供軍糧是領地內各階層參與戰鬥的條件,也是大名展示實力的地方。除了供應前線之外,非處於應戰狀態的城堡也會貯藏軍糧,以備不時之需。

毛利元就的「麻糬軍糧」

毛利元就像(毛利博物館收藏)
毛利元就像(毛利博物館收藏)

戰國大名毛利元就(1497-1571)畢生戰勝200多場戰役,在一代之間便征服日本中國地方的8國,有「戰國之雄」之稱。毛利元就很喜歡麻糬,並推薦麻糬作為軍糧。地方史《陰德太平記》記載,他的士兵上戰場的時候,會把麻糬袋、米袋和炒米3種糧食綁在腰間。

麻糬很適合保存與攜帶,只需少量即可轉換為能量,並且可以維持很久不餓,因此有「麻糬撐三日」的說法。麻糬中的醣類能作用於大腦,具有保持戰鬥本能的功效,對於需要維持體力的士兵來說,是理想的軍糧。毛利元就不僅在戰爭期間,平時也會準備麻糬和酒招待客人,連身分較低的人也會找來一起吃飯喝酒。據說他的下屬會帶著時令花卉、自家種的蔬菜、魚和雞等伴手禮去拜訪他。

麻糬軍糧

上杉謙信的「勝鬨飯」

上杉謙信像(米澤市上杉博物館藏)
上杉謙信像(米澤市上杉博物館藏)

上杉謙信(1530-1578)有「越後之龍」的稱號,畢生參與約70次戰役,只輸了川中島之戰。他的部下會根據他的飯菜來判斷會不會上戰場。上杉謙信平常非常節儉,每餐只有簡單的一湯一菜,但是在出征前就會叫人煮大量米飯,準備豐盛的山珍海味,以豪華的飯菜招待將領士兵;菜餚包括滷鮑魚、用醋洗過的魚和水母生魚片、放入季節蔬菜和魚乾的什錦湯、胡桃烤合鴨、醬燒沙鮻等平常無法吃到的美食。部下知道謙信平常的節儉程度,因此都很高興,鞏固凝聚力並提升士氣。因為是為了在戰場上獲得勝利歡呼(勝鬨)而招待部下的料理,因此被稱為謙信的「勝鬨飯」。

「勝鬨飯」照片提供:上越市观光交流推进课
「勝鬨飯」
照片提供:上越市观光交流推进课

戰爭時,快速並準確地把軍糧送到戰場是很重要的。負責這項工作的,是稱為「小荷駄隊」的補給部隊。搬運軍糧、彈藥、設營工具、稱為「軍伕(夫丸)」的隊員,是從農民徵召的,排在軍隊隊伍最後方,屬於非戰鬥人員。調度軍糧時,也必須確保陸路與海路等運輸路線。有時也會向當地農民和商人採購食物。

搬運兵糧的小荷駄隊的夫丸(軍伕)『雜兵物語』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搬運兵糧的小荷駄隊的夫丸(軍伕)
『雜兵物語』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實現秀吉「大返還」的軍糧調度方式

羽柴秀吉像(京都府光福寺收藏)
羽柴秀吉像(京都府光福寺收藏)

羽柴秀吉(1537-1598;1586年起改姓豐臣)是足智多謀的將領。他雖然是農民出身,卻獲得織田信長任用,並以創新的奇計與政策等嶄露頭角。其中最讓人驚訝的,就是在1582年得知信長死訊之後,僅花10天就從約230公里外的備中高松返回京都的「中國大返還」,以及1583年與柴田勝家作戰時,花5小時就從約52公里外的大垣奔向長濱的「美濃大返還」。

在「中國大返還」時,中途在姬路城休息,補充軍用物資,並把城堡裡儲備的軍糧與金錢全數分發給手下所有將領士兵。除了展現絕不退回的強烈意志之外,也穩定軍心、鼓舞士氣。在「美濃大返還」時,他在行軍前幾小時,指派部下先到途中各村落,命令百姓「煮飯給路過的士兵。日後會給予十倍報酬」。於是各村落都全體動員,製作飯糰擺在路邊,讓士兵邊跑邊吃。就這樣,秀吉能夠備足軍糧,贏得織田家內部各勢力之間的爭鬥,獲得繼承信長的地位。

準備軍糧的軍費

到了戰國時代後期,動員大量兵力壓制敵人的戰鬥方式增加。為了支付士兵裝備、槍彈、軍糧、馬糧、運輸費等,一次戰役估計就要花費今日幣值約1至3億日圓。戰爭拖越久,軍糧與馬糧的花費就越大。當時是怎麼籌措軍費的呢? 大名的主要收入,是從領地徵得的地租與稅金,有時也會以這些為擔保,向富裕的商人借米、借錢來籌措。不過這樣還不夠。

以毛利元就為例,軍費來源是領地內的石見銀山生產的銀。石見銀山的銀品質很好,產量豐富,經濟價值很高,因此大名之間不斷爭奪該地。1562年,毛利元就與周遭大名爭奪銀山獲勝,便規定「銀礦收入全數充作軍費」,在無法輸送軍糧的地方就把銀送去,讓軍隊在當地買米。透過南蠻貿易購買槍枝火藥時,也以銀作為支付方式。

上杉謙信是藉由栽培與出口青苧(從植物得到的麻線,可作為衣服原料)獲取利益。越後的青苧品質極為優異,「上流階級喜愛的越後上布」也深受京都貴族官員的珍視。上杉謙信縝密地控制物流,將從中得到的利益充作軍費。另外他在山間地帶也擁有礦物資源豐富的礦場。

羽柴秀吉既是戰略家,也很有商業頭腦。他在各地設置「藏入地(直轄地)」儲備物資,與商人建立關係以利調度物資。他也會在稻米市場價格低時買進,價格高時賣出。戰爭時從各地的「藏入地」運送儲備物資,並命令商人在戰地成立市集,販售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物資。這一來就可以節省運輸費。他也會視收益狀況,向獲得利益的商人徵稅。此外,他也借了許多付利息的信用貸款。1582年攻打備中之後,他將石見銀山也納入管理,要求當地繳納稅金。

沒有軍費就無法打仗。也因此,大名都會致力於增加領地內的穩定經濟力。光靠優異的武力,是無法贏得戰爭的。

石見銀山龍源寺間歩(坑道入口)
石見銀山龍源寺間歩(坑道入口)

專欄;石見銀山

於鎌倉時代末期被發現的石見銀山,平均年產量為38噸=10000貫,產量在當時為世界數一數二,在海外也很有名。10000貫銀換算成米,不下100萬石。在爭奪領土獲勝的毛利之後,該地納入豐臣秀吉管轄之下,隨後被德川幕府接收,直到江戶時代中期,都持續支撐日本經濟對銀的龐大需求。

明治時代曾賣給民間,後來在1943年的水災時,坑道因淹水遭受打擊而關閉。石見銀山顧慮環境的生產方式、以及結合自然的文化景觀獲得好評,並於200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石見銀山龍源寺坑道(坑道入口)
石見銀山龍源寺坑道(坑道入口)

小兵的隨身糧食與巧思

戰國時代有許多名將的英雄事蹟流傳下來,但實際上戰場打仗的士兵大多是小兵。小兵是以金錢受雇的傭兵、以及徵兵而來的農民。他們不只要打仗,也要設置營地並從事雜務,是很重要的勞動力。小兵的糧食需自備,不過當戰爭拖得較久,就會依「每人每日一升水、六合米、十人一合鹽、十人二合味噌」的份量,一次供應三至四天份。夜間作戰時,會供應更多米。不過戰場環境與戰時的情況相當嚴苛,往往會被迫斷食。江戶時代初期出版的《雜兵物語》是一本戰場心得的書,書中根據經驗談和見聞,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寫下小兵求生存的智慧與巧思。

米和「打飼袋」

發放給士兵的米大多是糙米。除了煮當天要吃的份之外,剩下的會為了不時之需而保留下來。此外,煮好的米飯也不會吃完,留下一餐份做成飯糰隨身攜帶。隨身糧食的條件,就是要輕巧不佔空間,並且能夠保存。除了飯糰,也會以稻穀狀態攜帶,或預先蒸熟日曬或炒熟,做成乾飯或煎米攜帶。戰爭時不知何時何地能夠吃飯,糧食如果弄丟或被敵人奪走也很麻煩,因此便想出了「打飼袋」這種東西。這是長約3m的筒狀布袋,裡面裝入飯糰、乾飯等糧食與藥品,一餐餐打結,掛在身上隨時帶在身邊。這一來,在行軍時或黑暗的夜晚,也能很容易地取出;即使破了一個洞,也不會全部掉出來。

水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東西。士兵會把水放在竹筒裡隨身攜帶,不過光是這樣還不夠。在激烈的戰鬥中會流很多汗,也會口渴,但士兵被嚴格禁止喝敵人土地上的井水。這是因為當敵軍撤退時,會將毒物或污物放入井中,不讓敵人使用。河水被認為是安全的,不過在陌生的土地上,也有可能水土不服,因此會教導士兵把從杏實種子取得的杏仁混入水中,或者將田裡抓來的田螺曬乾,放入鍋子裡,然後喝上方清澄的部分。另外也會喝雨水,或是把水坑裡的泥水放入布袋過濾等。為了尋找水源,也會從鳥獸聚集的地方、或是野獸足跡多的地方來尋找。

戰鬥是體力勞動,所以必須攝取足夠的鹽。當時攜帶的鹽不像現在這種白色顆粒狀的鹽,而是烤硬的灰黑色固體鹽。粉末狀的鹽巴容易吸收濕氣,當濕氣過多,就會出現稱作「潮解」的現象,變成黏答答的液體流走。固體鹽是用大型鹽釜製作,一次將三升左右的鹽烤成固體狀。如果是一個人使用,一個就能撐五十天左右,在戰地也會成為金錢的替代品。

味噌與「芋莖繩」

味噌有「一碗味噌湯可撐三里之力」的說法,富含優質胺基酸,經過發酵產生的各種維生素、鈣質也很多,可說是營養豐富的活力食品。除了做成味噌湯,也可以直接舔或沾食物吃,作為蛋白質來源並補充鹽分;不僅能增強活力,也能加速腦袋運轉,增加注意力及直覺能力。味噌會晾乾或烤乾,做成味噌球,包在竹皮或布裡隨身攜帶。武將們也熟知味噌的功效。伊達政宗為了準備味噌,在城下設置大規模的「味噌藏」生產味噌。武田信玄開發了20天左右就能熟成的「陣立味噌」,把黃豆磨碎、加入麴做成球狀,然後掛在腰間,在行軍途中就會發酵成剛剛好的味噌。

味噌球
味噌球
芋莖;曬乾的里芋莖
芋莖;曬乾的里芋莖

小兵的工作不只是戰鬥,還有各種雜務。為了避免味噌增加行囊太礙事,會編織「芋莖繩」隨時綁在腰間。這是把里芋的莖曬乾,編成繩狀,然後放入味噌燉煮之後晾乾。這種芋莖繩對小兵來說是很重要的戰時攜帶品,背負行李時會當繩子來用,沒有行李時就切成需要的長度,做成味噌湯來吃。芋莖乾吸收水分膨脹,就成為湯料。

『雜兵物語』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雜兵物語』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小兵掛在脖子上的藍白雙色袋子就是「打飼袋」。為了方便取出,會一餐餐打結。腰間也綁了「芋莖繩」。
梅干・胡椒・辣椒

雖然不是為了充飢,不過有些東西是小兵隨身攜帶的,那就是梅干、胡椒和辣椒。梅干會放在打飼袋的袋底,在激烈戰鬥中氣喘吁吁時就會拿出來注視,刺激唾液分泌而稍微解渴。

梅干
辣椒

由於上戰場時只會分發一顆,所以會格外珍惜,不舔也不吃,只是去注視,在喘不過氣時可以多次派上用場。胡椒不論在夏天或冬天,都是每天早上咬一顆。這一來就不會被暑氣或寒氣打敗。冬天讓人凍僵的寒氣很不好受。為了防止凍僵,會把辣椒搗碎,塗在臀部到腳尖。辣椒如果不小心沾到眼睛,就會充血並感到刺痛,所以要避免塗到手上。不論是多麼有用的東西,幾乎都不會給臨時雇用的小兵,所以必須靠智慧與巧思來撐過去。

專欄;用斗笠型頭盔煮稀飯與味噌湯

軍隊會發給小兵簡單的護具與斗笠型頭盔。煮飯時會把頭盔上下顛倒當作鍋子。這種頭盔稱作「陣笠」,以薄鐵或皮革做成圓錐狀,很適合當炊煮用的鍋子。

小兵會把掛在脖子上的打飼袋的結切下一個,連袋子丟入鍋裡。為了避免吃壞肚子,會煮成柔軟的稀飯。另外也會切下所需長度的芋莖繩,放入倒置頭盔的鍋子,注入水後加熱,做成味噌湯。1把芋莖繩約可製作10人份的味噌湯。用餐對士兵來說是很大的樂趣,不過經過行軍和戰鬥,芋莖繩會沾滿汗水和泥土,歷時多日的味噌混合汗水與體臭而散發異味,絕對稱不上好吃。

『雜兵物語』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雜兵物語』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以備不時之需

《雜兵物語》中有一句話:「陣中明顯處於饑荒狀態。」戰場上的現實相當嚴苛,等同於饑荒狀態。因此迫切需要關於軍糧的知識。行軍中如果看到能吃的東西,不只是草或樹上的果實,就連樹根、葉子都會撿起來,綁在馬身上作為糧食。如果遇到大雨或過河,使得打飼袋裡的稻穀吸水發芽,就會加以培育,然後和樹根一起煮來吃。 松樹皮會經過長時間熬煮,捨棄不要的部份,做成稀飯來吃。

向忍者學習生存的智慧 ~兵糧丸・飢渴丸・水渴丸~

為了戰鬥,不僅需要填飽肚子,還需要能夠提供足夠營養的活力食品、生存所需的緊急糧食、以及能夠鎮定精神並促進大腦運作的食物。除了米和味噌等日常軍糧之外,士兵也會攜帶「兵糧丸」、「飢渴丸」和「水渴丸」。這些原本是忍者餐。忍者必須在敵方陣營收集情報,並且一定要生還進行報告,因此需要克服強大壓力,冷靜、機敏地行動。於是便設計出支撐身體狀況和精神層面的食品。甲州流忍術傳書《老談集》中記載「兵糧丸」的作法,「飢渴丸」和「水渴丸」的作法則記載於忍術書籍《萬川集海》。由於使用大量高價生藥製作,因此相當貴重。與其說是軍糧,不如說是藥品比較正確。

兵糧丸

「兵糧丸」是將蕎麥粉、黃豆粉、黑芝麻等加入清酒或蜂蜜等揉勻、蒸熟,然後在陽光下反覆曬乾,製成丸劑。另外也會加入作為蛋白質來源的柴魚或小魚乾粉、作為脂肪來源的松子,以及梔子花、生姜、桂心(肉桂)等。有時也會使用當地或各家庭獨特的配方,加入秘傳草藥。兵糧丸的糖分含量很高,具有速效性,每天服用5~7顆,就能解除腦袋和身體的疲憊。把它咬碎餵給戰馬,馬兒也會恢復精神。為了方便攜帶,一顆大約20~30克。

「兵糧丸」 照片提供:三重大學名譽教授久松真
「兵糧丸」
照片提供:三重大學名譽教授久松真
飢渴丸

「飢渴丸」是為了在敵方土地探勘好幾天、無法進退時所準備的持久型機能性隨身糧食,具有解除疲勞、舒緩壓力、鎮定、促進血液循環等功用。材料為高麗人參、薯蕷(山藥)、甘草、薏仁、蕎麥粉、麵粉、糯米粉等,磨成粉狀浸泡在老酒中,然後晾乾。其中高麗人參的比例很高,具有獨特的氣味。這種丸劑以澱粉為主,在持久戰中如果糧食耗盡,1天吃3顆也能熬過飢餓。

水渴丸

「水渴丸」是專門解除口渴或喉嚨痛的丸劑,也具有止咳效果。為了促進唾液分泌,以梅子果肉為基礎來調配。作法是將砂糖與麥門冬磨碎,加入少量的水熬煮,和入除去種子的梅干果肉徹底攪拌,然後揉成圓形。

專欄:兵糧丸・飢渴丸・水渴丸的材料
【 兵糧丸 飢渴丸 水渴丸的材料比較 】
兵糧丸 飢渴丸 水渴丸
糯米
5分(1.88g)
粳米
5分(1.88g)
蓮子
1兩(37.5g)
山藥
1兩(37.5g)
桂心
1兩(37.5g)
薏仁
1兩(37.5g)
人參
5分(1.88g)
冰糖
1.5斤(900g)
人參
10兩(375g)
蕎麥粉
20兩(750g)
麵粉
20兩(750g)
山藥
20兩(750g)
甘草
1兩(37.5g)
薏仁
10兩(375g)
糯米粉
20兩(750g)
3升(5400ml)
梅干果肉
1兩(37.5g)
冰糖
2錢(7.5g)
麥門冬
1錢(3.75g)
『從科學角度解讀忍者餐』久松真( 農畜振興機構 2017)

對於忍者來說,求生存的自衛手段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贏得戰鬥,不論處在如何艱困的環境之下,都必須生存下去。戰國武將的守則也和忍者相同。兵糧丸和飢渴丸是以高價生藥為材料,不是經常吃的東西,而是需要時只吃一點點的隨身糧食。該配方的巧妙與功效,在日本帝國陸軍省編的「日本兵食史」(1934)中譽為「日本人至今開發的食物中最佳的形式」。

軍糧革命「灰汁卷」

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薩摩藩作為軍糧攜帶的就是「灰汁卷」。這是以孟宗竹皮包裹糯米、用灰汁(鹼水)煮熟的隨身糧食,類似粽子。雖然沒有太大的黏性,不過具有麻糬般的口感。由於水分多,因此質地柔軟,冷掉之後也不會變硬,吃了之後也可以撐很久不會餓。用鹼水煮,可以增加礦物質等營養,並利用鹼性抑制細菌繁殖,提升保存性。以往乾燥的軍糧必須泡水還原、或是煮過才能吃,不過「灰汁卷」卻能直接吃也很好吃,可說是劃時代的發明。據說當其他藩的軍糧耗盡時,只有薩摩軍隊有「灰汁卷」填飽肚子,因此士氣很高。

軍糧革命「灰汁卷」

在戰國時代,軍糧是掌握勝負的重要關鍵。在戰時艱苦的狀況中,為了攜帶方便並提升體力,對軍糧下了各式各樣的工夫。軍糧中凝聚了武將與士兵求生存的智慧,可說是支撐戰鬥的隨身糧食。在沒有戰爭的現代,他們的智慧也能運用在防災用的保存食品及發生災難時的防災食品上面。順帶一提,「灰汁卷」也成為鹿兒島家庭製作的簡單鄉土點心,至今仍受到歡迎。

执笔人

權代 美重子

生於1950年。曾為日本航空(株)國際線客室乗務員・文化事業部講師(接待指導),後設立Human Education Services。1997年(財)起以日本交通公社委任講師的身分,從事提升觀光各領域的接待、指導接待服務產業培育事務的同時,任職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地方政府觀光振興顧問與委員。2009年起成為高崎經濟大學・其他兼任講師。致力於研究「接待服務產業」「日本款待與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