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nus 米食文化研究所

Yoshoku Roots Story 洋食發展沿革

西餐大眾化 ~從外食演變為家庭口味~

西餐受到矚目的大正時代

即使在積極接納西洋文化的明治時代之後,家庭飲食也並未產生大幅變化,菜色普遍依然是米飯、湯品搭配蔬菜或魚類菜餚。
但隨著時光流逝,西餐在日漸重視日西合璧的同時,也漸漸變為迎合日本人喜好的餐食。調整為日式風格的西餐終於得以「洋食」之名廣為人知,並登場成為家庭餐桌上的配菜。
到了大正時代,烹飪書籍和女性雜誌中的西式家常菜篇幅亦逐漸增加,口味調整為適合配飯的食譜豐富了內容,正是在此時期,炸豬排、咖哩飯、可樂餅三大西餐品項開始蔚為話題。

享受西餐的昭和時代

進入昭和時代後則以城市區域的生活為主,西化有了更近一步的發展。百貨公司引進洋酒等大量歐美進口食材,並開始設置供應西餐的食堂。提供時尚飲食文化的百貨公司是家庭喜愛攜家帶眷造訪的場所,在西餐普及上大有貢獻。

熱鬧的百貨公司
《現代商業寫真帖》昭和11年(1936)
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設於餐廳入口處玻璃展示櫃中陳列菜色模型的方式,是日本特有的景象。據說當時還會在入口處販售餐券。從左圖的照片說明中可以看到:「雖然無法得知震災後東京人的口腹之欲是否急速上升,但食堂激增令人振奮,尤其是百貨公司的食堂,完全滿足了東京市民的食慾 (引用原文)」等說明。在關東大地震後,得以看見西餐的普及更為顯著。
東京寫真帖 昭和7年(1932)
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昭和50年(1975)左右的冷凍食品賣場
 照片提供:日冷食品 

在戰後的高度經濟成長期之中,隨著電鍋和電冰箱等廚房家電的普及,即食食品、調理包、冷凍食品等調理加工食品也開始販售,使家庭飲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咖哩調理包、冷凍可樂餅到冷凍漢堡排等,只需簡單加熱即可食用的西餐料理,逐漸成為餐桌上的日常。

照片提供:日冷食品

其後又透過東京奧運會(昭和39年/1964)及日本萬國博覽會(昭和45年/1970)等國際性活動,日本的飲食國際化日趨發展,尤以萬博為契機而嶄露頭角的速食引起了話題,漢堡和炸雞等食品亦於此時期在飲食生活中登場。

日本萬博(大阪)的肯德基試營店
照片提供:日本Kentucky Fried Chicken股份有限公司
昭和46年(1971) 銀座 麥當勞一號店
照片提供:japanarchives

在被稱為「一億總美食時代」的1980年代,積極前往海外修業的廚師增多,而供應正統法國菜及義大利菜的餐廳也相繼開業。西餐中不可或缺的乳酪和葡萄酒的消費,亦與此一變化俱進而呈現了大幅成長,飲食生活更加西化。

從卓袱台到餐桌

戰後居住環境的變化也對日本的餐桌造成了巨大影響。為彌補戰爭的住宅不足問題,以用餐就寢分離型態為主的2DK社會住宅於昭和30年代(1955~65)應運而生。隨著歐美新式生活型態的採用,人們在飲食上也不再依賴卓袱台,而改為圍坐餐桌的形式。在緊鄰餐桌設置的廚房裡配備自來水管及瓦斯,也加速了全家人一邊和樂融融聊天,一邊烹飪做菜的形式的滲透。
電鍋、電冰箱、烤麵包機、家用微波爐等廚房家電的開發也在同一時期進行。這些家電的出現不僅減輕了烹飪時的負擔,也成為了增加使用大餐盤提供西式宴客菜餚時菜色的契機。

桌袱台
餐廳、廚房

從電視學習西餐

日本的廣播烹飪節目起源自大正14年(1925)。對於一直以來藉由烹飪書籍和雜誌等媒體獲得新知的女性來說,透過真實人聲學習的方式,無疑成了一種劃時代的經驗。
然而到了戰後,收音機不再專美於前,這次則是藉由電視學習的方式開始普及。可看到步驟的電視烹飪節目,兼具娛樂性節目的新鮮感和樂趣,深深吸引了崇尚西餐的主婦們。

教材與電視教學節目「今日的料理」

電視烹飪節目的開端,是昭和31年(1956)播映的「太太的烹飪筆記」(日本電視台),有時據說還會出現收視率衝破30%的情況。
昭和32年(1957),至今仍持續播放中的長壽節目「今日的烹飪」(NHK)首次播放,觀眾們對於可在家中重現菜色產生了認知,而仔細示範調味料分量和步驟的方式亦蔚為話題。在首播中介紹的菜餚是「牡蠣咖哩飯」。此外,「燉菜」和「焗烤通心粉」也在開播一個月內登場,由此可確定大眾對於西餐菜餚的興趣。接下來更在開播隔年發行了可協助觀眾居家烹飪的教材,透過電視學習的方式在易於理解這一點奏效,也為日後的烹飪學習奠定了基礎。

NHK《今日的料理》教材
昭和33年(1958)5月創刊號
NHK出版 封面插畫 齊藤清

而講師陣容更是多元豐富,網羅活躍於東京奧運選手村餐廳的餐廚總監村上信夫(帝國飯店)、法國菜第一把交椅小野正吉(大倉飯店)等頂尖廚師,以及精通各國美食的烹飪研究家來上節目,傳授給觀眾正統的西式烹飪秘訣。

學校營養午餐的西餐經驗

昭和30年(1955)左右的營養午餐景象

戰後,日本學校重新供應以改善兒童營養為目的的營養午餐。不只提供麵包牛奶、也積極採用西式菜色,為日後日本人在飲食上的喜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明治〜昭和初期

在學校供餐的作法源自於山形縣鶴岡市。最初是在明治22年(1889),由大督寺在寺院境內所開辦的「忠愛小學」無償為生活困苦、無法攝取足夠餐食的貧困兒童供應餐飲。此時期所提供的是「鹽味飯糰、魚乾、醃菜」等簡單菜色。而根據這一段歷史,鶴岡市目前仍有數日會在午餐時間供應與此時期相同的飯糰菜色。

其後,日本各地也在救濟貧困兒童的名義下逐漸提供營養午餐,惟並非日本全國同時跟進。時代變遷,日本藉由九一八事變、中日戰爭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運往戰場的物資一多,就不得不面臨後方生活糧食不足的難題,最後終於在昭和16年(1940)中止提供營養午餐。

復刻明治22年(1889)營養午餐  
(飯糰、烤鹽鮭魚、醃菜)
復刻大正12年(1923)營養午餐
(五色拌飯、營養味噌湯)
復刻昭和22年(1947)營養午餐
(脫脂奶粉牛乳、蕃茄燉菜)
昭和時期(戰後)

戰爭結束後,為改善兒童因糧食短缺而惡化的營養狀況,研擬恢復供應學校營養午餐。
昭和21年(1946),文部、厚生、農林三省次長發佈公告「學校營養午餐普及實施獎勵說明」,明定學校營養午餐方針。東京永田町國民學校在戰後率先開始供應學校營養午餐,翌年則開始為大約300萬名日本全國都市兒童供應學校營養午餐。

美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更在戰後日本學校的營養午餐上,提供了脫脂奶粉牛乳、奶油、果醬、罐頭(火腿及香腸等)、麵粉等食品的支援。這些過程是讓麵包和脫脂奶粉牛乳(之後提供鮮奶)成為學校營養午餐固定菜色的契機。

此外,為了補充學校營養午餐所欠缺的動物性蛋白質與脂肪等營養,龍田炸鯨魚、咖哩燉菜、炸魚、焗烤等洋食菜色亦被大量採用。而這些在學校營養午餐上的經驗,成為熱愛西餐的孩子增加因素之一。

復刻昭和27年(1952)的營養午餐  
(熱狗麵包、牛乳(脫脂奶粉沖製)、
龍田炸鯨魚、高麗菜絲、果醬)
復刻昭和44年(1969)的營養午餐
(肉醬義大利麵、牛奶、
法式沙拉、布丁)
復刻昭和52年(1977)的營養午餐
(咖哩飯、牛奶、
加鹽搓揉的蔬菜、水果(香蕉)、湯品)

照片均由獨立行政法人日本運動振興中心提供

全家外食,就選西餐!

日本都市人口因明治以後推動現代化而呈現了爆炸性成長全家常態性享用外食的機會隨之逐漸增加,供應西餐的百貨餐廳和大眾餐館開始出現。
而外資的家庭餐廳和速食新業態也在戰後高度經濟成長期之後登場,加速普及以實惠價格即可享用西餐。

時髦的百貨餐廳

百貨公司從明治到大正時期搭上了餐廳事業,開始供應時尚的西餐。但當時的西餐對平民來說仍然遙不可及,並非能夠輕易嚐到。
但進入昭和之後,全家共同享用西餐的風潮逐漸變得常見。昭和5年(1930),經日本橋三越餐廳的主任安藤太郎提案,搭配各種西式菜餚的兒童午餐問世。接下來不只是兒童午餐,昭和7年(1932)起也開始供應茄汁雞肉炒飯、日式牛肉燴飯、麵包、冰淇淋、可可、水果等專為兒童設計的菜色,奠定了全家人一同品嚐洋食的習慣。

重現昭和5年(1930)的「兒童西餐」

跨越了戰後的蕭條時期,不再只有東京大阪等大都市,百貨公司也擴及到了地方上。全家在假日一起出門去百貨公司、在食堂享用餐飲的時光,成為昭和時代下人們的樂趣。
百貨餐廳最大的魅力在於豐富多元的菜色。西餐日餐不遑多論,甚至連中餐和各種甜點也一應俱全,讓各年齡層均能盡情享用的方式大獲成功,成為加深家人感情的場所。

位於三越日本橋總店 本館7樓的「特別食堂 日本橋」
於昭和9年(1934)增建新館時創立。
其後經改裝營業至今。
昭和33年(1958)人聲鼎沸的百貨餐廳。

照片提供:股份有限公司三越伊勢丹

親民的大眾餐館

另一方面,街坊巷口大眾餐館的出現也更進一步推動了西餐的普及。其中在大正13年(1924)掛上「西餐簡餐」的看板、開幕於東京神田的須田町餐館,供應價格比百貨餐廳更便宜的咖哩飯及炸豬排等西餐,之後生意更是興盛到開設連鎖店。親民大眾餐館這般興盛,可說是更加促進了西餐的普及。

攝於「須田町餐館」
京橋分店開幕當日的紀念照
大正13年(1924)11月
照片提供:股份有限公司聚樂
充滿歡笑的家庭餐廳

1970年代,源自美國的家庭餐廳在日本誕生。進駐在大阪舉辦的日本萬國博覽會(昭和45年/1970)一舉成功的Royal,以一手打造的「樂雅樂」(昭和46年/1971)打頭陣,接著又陸續開設「Denny’s」(昭和49年/1974)、「Joyfull」(昭和54年/1979)等連鎖店。其後在日本全國增加分店數,家庭餐廳成為了家族休憩的新場所。

談到日本家庭餐廳的魅力,不只是供應以漢堡排和義大利麵、牛排等西餐為主的菜色,也在使用和風醬和以套餐型式的供餐等方面下足了工夫。雖為西餐,但在某些細節令人留戀無法忘懷的菜色提案,成功擄獲了多數日本人的心。

結語

接續昭和時代,飲食國際化在平成及令和時代的日本更加蓬勃發展,人們可嚐到各國美食和甜點。此外還能在進口食品店和超市等購得更豐富的海外食材與調味料,並可透過網路等媒體輕易觀看調理方法及食譜。我們正生活在即使不搭飛機出國,也能在日本國內享受全世界飲食文化的時代。

然而熱衷於外國的飲食文化,卻忽略了對於使用日本國產食材、理解傳統調味料的關心,實為本末倒置。事實上,日本人不食米飯的情況隨著日常飲食的多樣化而加速發生,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等文明病亦隨著飲食的西化而增加,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有鑒於此一狀況,近年來對於在營養均衡方面表現卓越的傳統日本餐食,重新評估其健康價值的研究也多了起來。日式餐飲如今受到全世界的熱烈矚目。即使於明治後發展並定型的西餐仍是日本飲食文化,但也希望大家勿忘集結先人智慧的傳統日本飲食型式,並善加搭配運用於日常的飲食生活中。

西式調味料的歷史

如果專為家用開發的西式調味料未能普及,西餐也就無法大眾化。早期因大多仰賴進口商品而僅限西式餐飲店或上流家庭使用,但在20世紀後逐漸開始在日本國內生產,讓一般家庭也能夠取得。

蕃茄醬

在愛知縣東海市從事蕃茄等西方蔬菜栽培的蟹江一太郎(現今可果美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於明治41年(1908)終於開發並製造出蕃茄醬。儘管如此,使用日本人不熟悉的蕃茄來開發調味料,卻是一連串的失敗。但幸虧有了當時的努力,蕃茄醬如今已是蛋包飯及茄汁雞肉炒飯、拿坡里義大利麵等經典日式西餐所不可或缺的調味料。

上市之初的蕃茄醬標籤
照片提供:可果美股份有限公司
美乃滋

最早的日本國產美乃滋由食品工業株式會社(現今丘比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正14年(1925)上市,為能廣受大眾喜愛而命名為「丘比美乃滋」,討喜的吉祥物也相當吸引人。
至今仍廣受歡迎的馬鈴薯沙拉和通心粉沙拉等西餐菜色,因美乃滋的商品化而獲得了成為家庭料理良伴的機會。

上市之初的丘比 美乃滋
照片提供:丘比股份有限公司
沙拉油

大正13年(1924)、日清豆粕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現今的日清奧利友集團)開始販售「日清沙拉油」。「沙拉油」的名稱來自於即使冷卻也不會凝固,可直接使用於沙拉等餐品。當時的食用油一般主要用於油炸物,沙拉油的登場讓在家調製美乃滋或醬料化為可能,同時身負推動餐飲西化的重任。

日清沙拉油 1加侖罐/大瓶裝
大正14年(1925)
照片提供:日清奧利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審定者介紹

東四柳祥子

梅花女子大學食文化學部教授。
生於石川縣。專業為比較飲食文化論。
自小就愛各種料理書籍。大學時代經歷製作料理雜誌和料理節目的打工,徹底愛上深奧迷人的飲食文化研究。
最近喜愛尋訪國外的料理書店,還有收集筷架。
主要著作有『近代料理書的世界』(共著)、『日本的飲食文化史年表』(共著)、
*Japanese Foodways Past and Present*(共著)、『料理書與近代日本的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