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nus 米食文化研究所

Yoshoku Roots Story 洋食發展沿革

西餐的開端

相片:武州橫濱招待所饗宴之圖 橫濱市中央圖書館館藏

武州橫濱招待所饗宴之圖 橫濱市中央圖書館館藏

古今東西,在招待重要貴賓之際,豪華的飲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天正10年(1582年),織田信長招待德川家康的饗宴料理(本膳料理)「安土饗應膳」,據傳就是大量使用山珍海味的奢華料理。實際上,不只是信長這個例子,極盡奢侈的款待,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待客時備受重視的一件事。
安土饗應膳(十五日洗塵膳)

本膳料理是始於室町時代武家的饗宴料理,於江戶時代蓬勃發展。以本膳為基本,因應禮儀級別增加飯菜數量,有一湯三菜、二湯五菜、三湯七菜等多種形式。

相片:十五日洗塵膳

安土饗應膳(十五日洗塵膳)
公益財團法人安土町文藝之鄉振興事業團收藏

明治以後,做為與歐美各國建立良好外交關係的方法,不單是以日本料理招待外賓,供應西方人喜愛的西餐乃當務之急。彷彿呼應此種狀況,出版各種有關西餐的食譜和禮儀書籍,增進對西餐理解的動向也很活躍。這次我們就來看看,接受西洋飲食文化所帶給日本飲食文化的影響吧。

宴客的傳統本膳料理──其評價如何?

幕府末期開啟國門後,日本必須招待許多來到日本的外國人。起初是以傳統的正式料理「本膳料理」來舉辦宴會,然而根據當時的紀錄,該種形式的宴會,似乎並不怎麼受到外國人的歡迎。

圖片:佩里一行人再度率領艦隊來日時,幕府設席饗宴的樣子。
描繪嘉永7年(1854年)佩里一行人再度率領艦隊來日時,幕府設席饗宴的樣子。
橫濱招待場秘圖 長野市教育委員會真田寶物館收藏

嘉永7年(1854年),於橫濱完成日美和親條約的會談時,日方為佩里提督一行人舉辦了祝賀的盛宴。此時的饗宴,端上桌的是使用豐富山珍海味的豪華「本膳料理」。雖然幕府為這場饗宴投入了鉅額的費用,但可惜的是,據說佩里等一行外國人並不滿意。

相片:款待佩里的料理(複製)
款待佩里的料理(複製)
照片提供:御食國若狹小濱食文化館 奧村彪生先生監修

此外,在嘉永6年(1853年)於長崎宴請俄國使節普提雅廷提督時,則留有招待三湯七菜「本膳料理」的紀錄。然而此時外國人的反應也不佳,「又黑又濃的湯」(可能是味噌湯)評語為「很好喝」,但魚的清湯「彷彿只是熱開水般,並不覺得好喝」。宴請佩里一行人時的反應也相同,對平時偏好重口味飲食的外國人而言,清淡的湯品果然不受歡迎。

與西式饗宴風格的相遇

波瓦坦號巡洋艦上在後甲板舉辦宴會的樣子
 橫濱開港資料館館藏

在幕府末期最先體驗到西洋宴客料理的,是與佩里提督等人交涉締結日米和親條約的幕府官員。

自橫濱饗宴以來的一個半月後,佩里提督在嘉永7年(1854年)3月27日,於波瓦坦號舉辦晚宴招待林復齋大學頭等約70位日本人。據傳這場晚宴中提供了西式清湯、鹽漬火腿、烤牛舌等西餐,以及水果潘趣酒、砂糖糖果、牛奶糖果等甜點。記載中指出,幕府的官員懷著巨大的好奇心,禮儀良好地享用所有餐點,剩菜則用隨身攜帶的懷紙打包帶回。然而日本這種將剩菜帶回去的習慣,看在當時的外國人眼裡似乎相當怪異,而在種種文獻中被當成了笑柄揶揄。

西式社交場所的開端

日本自古以來接待海外貴賓的社交場所,始終為文化交流的窗口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歷史可溯及奈良和平安時代(7~11世紀前後),博多和京都等地均設有用以接待來自大陸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名為「鴻臚館」的迎賓館。

至於開國後的日本則以此做為維持良好外交關係的方法,舉辦晚宴或餐會招待歐美來訪的公使或重要人士的機會增多,並於明治6年(1873年)正式強制規定使用法國菜宴請外賓。

圖片:鹿鳴館
鹿鳴館交誼舞會的浮世繪(1888)
相片:鹿鳴館晚宴菜色(複製)
鹿鳴館晚宴菜色(複製) 
照片提供:御食國若狹小濱食文化館 奧村彪生先生監修

接著明治16年(1883年),做為社交場所接待來自外國國賓和外交官的「鹿鳴館」完工。此外,「鹿鳴館」也是一間擁有華麗宴會廳,並備有住宿設施、酒吧等的出色綜合型飯店。當然,這裡所供應的宴席,也是根據正式的法國菜形式而設計的。

明治23年(1890年),在政商界人士的推動之下,誕生了新的迎賓館「帝國飯店」。無論現在或過去,「帝國飯店」均持續肩負著民間外交的部分任務。

圖片:第一代的帝國飯店
第一代的帝國飯店

遍布全國的西式飯店與西餐廳

安政5年(1858年),在日本與各國締結友好通商條約後,開始有許多外國人造訪日本。為應付此狀況,建設適合接待歐美貴賓的飯店成為當務之急,「橫濱飯店」(1860年)、「兵庫飯店」(1871年)、「築地飯店館」(1868年)等西洋風格的飯店在各地開業,而這些飯店不只提供住宿,還兼具餐廳、酒吧、娛樂設施(撞球場)等特色。

圖片:築地飯店館
築地飯店館正門(1869) 3代歌川宏重

在各處外國人居留地之中,則有「良林亭(長崎)」(1863年)、「五島軒(函館)」(1879年)、「義大利軒(新潟)」(1881年)等供應西餐的餐廳陸續開店。另一方面,東京也從明治初期開始陸續有西餐廳開店,如神田的三河屋(1867年)、築地的精養軒(1872年)、上野的精養軒(1876年)等,眾多引領時代的名店誕生於此時期。而「五島軒」與「上野精養軒」至今仍持續營業中。

圖片:「東京買物独案内商人名家」
〈東京購物指南商人名家〉明治23年(1890年) 上原東一郎著 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雖說如此,多數人對西餐禮儀感到困惑也是事實。當時的文獻中描述了許多日本人吃足苦頭的樣子,從不習慣用刀叉進食而割破嘴的悲劇,乃至於端起湯盤直接就口喝,從胸口到膝蓋都淋滿湯汁的珍奇軼事。可見新奇的西餐禮儀,意外地對當時的日本人而言竟難以理解。

圖片:時事新報復刻版
『時事新報復刻版』明治23年(1890年)5月2日 龍溪書舍

為打破此種現況,當時也出版了眾多解說西餐禮儀的指南,尤其為了避免在外交場合丟臉,官員或軍人會在這類書籍中尋求交際時所必需的知識。

擴展至庶民
世界的西餐

幕府末期開國以後,西餐雖然迅速被日本接受,但是對庶民而言仍然高不可攀,在明治初期能夠一嚐西餐滋味的,只有極為少數的特權階級。

然而到了明治後期,雖然很緩慢,但是開始能在庶民的生活中窺見品嚐西餐的風氣。雖說如此,採買高價的西洋食材和西洋餐具卻是百般困難,而在這時創造出來的,是以日本的材料和烹調法加以變化的西餐。使用折衷手法,提出適合日本人口味的新味道,不久就促成了日式西餐「洋食」的誕生。

在這股潮流中獲得令人嚮往三大洋食地位的,是「豬排」、「咖哩飯」、「可樂餅」這三者,無論何者均為跨越世代,至今仍受到許多人喜愛的洋食菜色。

據傳豬排是源自於法文côtelette、英文cutlet的「炸豬肉排」衍生而來的菜色,而首次設計出「炸豬肉排」這道菜的,是銀座的煉瓦亭。明治32年(1899年)推出的「炸豬肉排」,搭配切絲生高麗菜,淋上伍斯特醬的品嚐方式,立即引起話題。

相片:銀座 煉瓦亭 炸豬肉排
銀座煉瓦亭的炸豬肉排
(照片提供:煉瓦亭)

然而在開發這道熱門菜色的背後,藏著煉瓦亭第一代老闆不斷摸索的過程。煉瓦亭起初似乎是一間供應「小牛肉排」的法國餐館,但是日本的客人品嚐後卻表示「胃部灼熱難受」「味道很重」等,評價絕對稱不上優良。因此老闆費心改良,使用豬肉而非牛肉,將麵衣的起司粉換成蛋液,並參考天婦羅使用大量的油進行油炸。

起初這道菜色似乎搭配麵包一起供應,但是為了回應客人希望也供應白飯的心聲,便誕生出在麵包盤上盛裝白飯的樣貌。

【参考文献】

審定者介紹

東四柳祥子

梅花女子大學食文化學部教授。
生於石川縣。專業為比較飲食文化論。
自小就愛各種料理書籍。大學時代經歷製作料理雜誌和料理節目的打工,徹底愛上深奧迷人的飲食文化研究。
最近喜愛尋訪國外的料理書店,還有收集筷架。
主要著作有『近代料理書的世界』(共著)、『日本的飲食文化史年表』(共著)、
*Japanese Foodways Past and Present*(共著)、『料理書與近代日本的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