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nus 米食文化研究所

稻米和地方文化

日本的稻米種植從大約3000年前開始傳承至今,眾多先人們為了在狹長的國土上種植更多稻米而投注心血。

如同記述日本國成立經過的《古事記》一書中,記載著「豐葦原瑞穗國(意指大量種植新鮮飽滿稻米的國家)」,稻米自古以來就是象徵日本的作物。

本文將透過歷史、文化及美麗的景觀,介紹本地區多樣化的稻米文化。

富山県

富山縣的氣候風土

適合種植稻米的氣候與地形

富山縣面向日本海且三面環山,從這些山地流下的許多河川形成複合型扇形地,並成為廣大的平原區域。同時,夏季高溫多濕的氣候以及來自北阿爾卑斯的豐富雪水等,提供了適合稻作的條件。

富良野平野地図

雖然在過去的歷史中,因洪水不斷發生而苦惱,特別是東部河川聚集,從山區到海洋的距離較近,發生洪水的情形也較為顯著。此地區從事藥品販賣及外出工作者較多,據說與嚴苛的自然條件有相當的因果關係。

另一方面,西部的礪波平原形成了加賀藩的穀倉地帶。江戶時代,加賀藩被稱為「加賀百萬石」,為日本全國稻米收穫量第一的地區、而礪波郡的產量約為該地區的四分之一,達25萬石以上,為豐饒的穀倉地帶。

平原較少的區域由於難以僅靠農業維持生計,冰見及新川地區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位於深山的五箇山則是自古以來以養蠶、造紙及火藥為主要產業。

富山平原
下雪的五箇山
冰見的漁村

由於冬季降雪,稻米為一年一作,因此每個地區皆積極設法增加稻米產量。江戶時代由於藩政獎勵種植稻米,因此傾向種植稻米的情況明顯,目前富山縣的耕作地仍有96%為水田,稻米佔農產物出貨額高達68%(日本全國平均19%),皆為當地特色。(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18年 作物統計、2017年 生產農業所得統計)」 

礪波平原的散居村

位於富山縣西部的礪波平原是由庄川與小矢部川形成的扇狀平原。分散在當地被樹林環繞的農家約有7000戶,形成了散居村(散村)景觀。

礪波平原散居村的特色之一是,各個農家都在自家周圍的農地從事耕作以種植稻作。農地位於自家周圍,對於日常的農作而言非常有效率。

第二個特色是,各個住家周圍都被樹林環繞。這些住家周圍的樹林稱為「KAINYO」或「KAINA」即「垣繞」之意。「垣繞」可在冬季吹起寒冷的季節風或暴風雪,以及早春吹起強烈的南風時禦寒,守護農民的家園。柳衫的落葉與樹枝是每日炊事與燒洗澡水時的重要燃料。另外,形成「垣繞」的主要樹木有柳衫、櫸樹及竹子等,可做為蓋新房及改建住宅時的建材,並可用於打造各種工具。

這些散居村的農家在住家周圍的農地種植稻米及蔬菜,做為生活的糧食,日常生活所需的資材也從四周的「垣繞」取得,過著極為接近自給自足的生活。

散居村的風景(礪波市教育委員會收藏)

江戶時期的農政

改作法

慶安四年(1651年),加賀藩為了確保該藩的穩定收入以及勤勞的農民,展開稱為「改作法」的農業政策。

  1. 取消藩士直接向農民取得年貢米的方式,而由藩統一收集並發放給藩士。
  2. 決定每個農村的產量,並取消過去每年變更的做法。
  3. 將過去各個農村各異的免稅率加以平均,採用各村均一的免稅率,而且為永久固定的免稅率,取消過去每年變更的做法。因此,在收成不佳的年份,由藩將米借貸給農民,然後在豐收年將米返還。
  4. 規定奉納年貢為「村」的共同責任。
  5. 強化「十村」的權限,並賦予勸農與納租的行政作業。

小杉村的村御印(礪波市教育委員會收藏)

訂定各村的產量、稅率、雜項稅負額等事項,蓋上藩主的印章,然後交給各村。

透過上述政策,農民每年的收入趨於穩定,另一方面,農民也承受藩的很大的影響力。在藩士方面,透過直接支付俸祿,強化了藩主與藩士之間的援助關係。

民家檢勞圖(天)(石川縣立圖書館收藏)農作業之圖

十村執行農村管理

富山藩及加賀藩的農政交由稱為「十村」的村長階層負責。他們在生活的共同體方面是「農民的代表」、在藩的統治組織方面則是取代武士而管理農村的「代理人」。他們領頭指揮進行新田開發的工作、指導農業技術,以及推動數學與測量等實用學問的普及,扮演提升農村生產力的角色。

金子家文書(礪波市教育委員會收藏)

金子家從元和2年(1616年)到寬永12年(1635年)由宗右衛門・善九郎
二代擔任了初期的十村,其後至寶永年間為止,擔任太田村的肝煎(村長),之後亦擔任組合頭等村政職務。

竹島家住宅 外塀南側
(富山縣十村役宅 資料來源:竹島家住宅網站)

總長超過100公尺的外牆,西南面為長70公尺的圍牆及土城牆美妙的連接在一起。

與水鬥爭的歷史

庄川的風景(照片提供:庄川峽觀光協同組合)

庄川與小矢部川之間的礪波平原扇狀地有來自山區肥沃土壤及豐富水源的恩賜,但與富山縣其他地區同樣面臨洪水頻繁發生的情況。

由於天正13年(1585年)發生大地震,當時以千保川為主流的庄川在東側形成了新的河道。其後,加賀藩為推動庄川的治水及礪波平原的開發,從千保川開始,展開工程以阻斷朝西流動的各個支流,僅保留東側的一條新河道(現在的庄川)。此工程於寬文10年(1670年)開始,於正德4年(1714年)完成,是一項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但是,當發生洪水氾濫時,堤防經常決堤損壞,因此補強工程持續至幕末時期。文化4年(1807)為鞏固基礎而種植松樹,因此當地人士也稱之為「松川除」。此名稱到目前仍繼續使用。

大正期的松川除(礪波市教育委員會之收藏)
現今仍持續保留的松川除(礪波市教育委員會之收藏)
庄川的河道變遷
庄川分成數條支流而形成扇狀地,其主流經常因為大洪水而改變路線並造成氾濫。從古代到中世,主流朝向西北流動,在津澤附近注入小矢部川,但大約600年前(應永年間)發生洪水而轉移至野尻川。其後,由於洪水而逐漸朝向東移至中村川、荒又川、千保川,現在的庄川主流形成於約400年前,建造堤防並確定河道路線則在約300年前。

富山的米文化

富山飲食特色及其背景

富山的主要農業作物為「米」,是自古以來與稻米關係密切的地區。此地區對於稻米品質的堅持,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由於上繳年貢及用於銷售,自家用的上等米經常不足。為了盡可能節約,稱為「一番米」的上等米只有在正月及慶典儀式中使用,日常則以二番米炊飯,並使用碎米或碎米粉炊煮「稀飯」、「團子」或「Katemeshi」(將雜糧、白蘿蔔、芋頭、海藻類加入米中炊煮而成的飯)食用。

  • Zoro
    以碎米粉末炊煮成稀飯。
  • 團子

    將碎米粉末炊煮成的團子放在米飯上做為點心食用。

    相對於「城鎮的『粥腹』」(意指吃點心),農村地區由於是食用團子,因此有「鄉村吃團子」的說法。

  • 城下町富山地區經常食用蒸糯米。
  • 「芋頭米餅」及「芋頭餅」
    當時的人們食用以里芋與粳米一起炊煮並壓碎而成的「芋頭米餅」,以及與炊煮好的米飯一起壓碎的「芋頭餅」。
照片:Zoro、將魁蒿餅放在飯上面的料理「Noshidago」、剛搗好的蒸糯米有多種食用方式、芋頭餅
(以上照片皆為一般社團法人農山漁村文化協會收藏)
米、魚及水

讓富山感到自豪的食物有「米」、「魚」和「水」。特別是魚,富山灣擁有豐饒的漁場,可捕獲來自北方的冷水系魚種及南方對馬暖流的魚種,能捕獲鮮度極佳的魚獲為其特色。

鰤魚
螢火魷
日本玻璃蝦
富山名產 鱒壽司

富山的鱒壽司是採用不使其發酵的鱒魚,並且是以醋調味的押壽司。通常以竹葉包裹。

上)日本山海名產圖會 越中神通川之鱒(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左)富山名產 鱒壽司(照片提供:富山鱒壽司協同組合)

上)日本山海名產圖會 越中神通川之鱒(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下)富山名產 鱒壽司(照片提供:富山鱒壽司協同組合)

昆布的一大消費地

這裡是連結北海道與大坂的北前船的停靠港,因此有許多北海道的產物進入此地。
與昆布一同引進的鯡魚昆布卷受到縣民的喜愛。

鯡魚昆布卷
羅臼產昆布

稻種的發祥地

富山縣為稻種的一大生產地。
約50個品種的稻種出貨至日本全國44都府縣。關於富山的稻種起源有諸多說法,有一說是在建造瑞泉寺時,在綽如僧侶的建議之下開始生產的。江戶時代後期,由富山的賣藥商人負責稻種的銷售工作,因此讓越中稻種的好評傳遍日本全國。

富山的稻種有90%以上的高發芽率,具有遺傳純度高、病蟲害少、結穗狀況良好等優異的品質,獲得日本全國農家顧客的廣大信賴。

為了維持高品質,該縣農業研究所進行適合富山氣候之品種選定及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普及工作,並在農林振興中心由縣知事任命的種子審查員在種苗場進行審查作業。另外,在收成之後,農協也會進行生產物審查、發芽試驗、DNA鑑定等工作。只有通過上述嚴格檢查的稻種,才能被認定為富山的稻種。

為今日的富山稻種生產成為日本第一做出最大貢獻的是「富山的賣藥商人」。
在富山藩第二代藩主前田正甫的時代,「賣藥」業由於是藩的獎勵產業而興盛,其做法是預先在各個家庭中放置藥品,一年一次或兩次拜訪各個家庭,收取已使用的藥品的費用,並補充不足的藥品,其特色就是所謂的「先享受後付款」。
他們在行商過程中,兜售的產品除了稻種之外,還包括綠肥植物蓮花的種子,以及農業技術和農具的介紹等,為日本的稻作發展做出了貢獻。

富山賣藥商人的標準裝備「柳行李」
(富山縣民會館分館 藥種商之館 金岡邸收藏)

「YASUNGOTO(農休時)舉行的『夜高祭』」

夜高祭是富山縣礪波地域自古延續至今的祈求五穀豐收的田祭。

「YASUNGOTO」是指在播種完成後「休息」的意思,這項習俗自古以來在礪波平原根深蒂固,並成為當地初夏的應景節慶。

高6公尺、長9公尺且色彩繽紛的「YOUTAKA」夜高行燈(載著行燈的山車)在街道上遊行。

夜高行燈(載著行燈的山車)(礪波市教育委員會收藏)

米暴動的背景

富山的重要產物稻米會在沿岸地區裝載於船上並出貨至日本各地。從事稻米裝載作業的漁村貧民階層,因為米價高漲等因素而導致生活困難時,要求外界提供「施捨(援助活動)」。另外,富裕階層者知道如果沒有這些人,稻米運送作業將會停滯,因此這項理所當然的施捨已成為一種慣例。

昭和10年前後(1935年前後)運送稻米的女搬運工(魚津海濱)
攝影:野澤岩雄
(『北前的記憶』井本三夫 桂書房)
岡本一平描繪米暴動的漫畫
(『明治大正的文化』協助:博文館新社、
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

富山沿岸的漁村民眾只有能力購買每天要食用的稻米,當時稻米支出佔家庭支出很大的比重。如果發生什麼事情而導致未能「施捨」時,暴動的情況就變得更加激烈。由於許多男性遠赴庫頁島或北海道工作,或外出從事漁業,因此大多由留守在家的女性擔任此工作。

受到第一次大戰後不景氣及日本出兵西伯利亞的影響,在米價高漲的大正7年(1918年)7月開始,富山沿岸出現請願活動,當地認為這已經是一種慣例,絕非暴動之類的活動。但是,由於新聞媒體刊載「女軍暴動」或「女一揆」等誇張報導的影響,成為從岡山開始引發日本全國性米暴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