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nus 米食文化研究所

便当专栏

在饮食店还未出现的时代里,长时间外出或旅行的人们通常会自行携带食物。
日本人民在能够携带食物的容器上精心钻研,用各种烹调方法制作出可口的菜肴,
在摆盘时细心地搭配食材的颜色,并且还会巧妙地融入季节感,
使得日本的便携式食物成为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如今在海外已成为固有名词BENTO广为人知。

在此,我们将结合各个时代、场景和登场人物介绍日本的便当文化。

支撑了战斗的便携食物

回顾人类历史,战争从未停歇。从室町时代末期到安土桃山时代被称作日本的“战国时代”,各方争夺霸权,兵连祸结。人们常说“饿着肚子打不了仗”,战争时期的食品供应事关战争胜败,是头等要紧的大事。为了维持士兵们身体健康,士气高昂,必须确保军粮供应。专门负责军粮的人被称为“役者”(YAKUMONO),他们不参与战斗,而是根据士兵的人数,出战的天数,距离战场的距离等计算出所需军粮的数量、最合适的运输方法以及筹集地点。不久以后,战国时代的战争主流变成了集团战,这就需要保证超过十万人的军粮。战时会设置“兵粮奉行”,全权负责军粮事宜。战事有时候短短几天就能结束,有时也会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作战、行军、安营……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士兵们携带的军粮都是些什么东西呢?

长蓧长久手合战图屏风(部分)德川美术馆藏
长蓧长久手合战图屏风(部分)德川美术馆藏
在战场上吃饭的士兵们“大坂冬之阵图屏风(摹本)”(部分)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在战场上吃饭的士兵们“大坂冬之阵图屏风(摹本)”(部分)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临战武将的姿态

战争是残酷的,需要以命相搏。统率者“大名”的所思所想会大大影响将士们的士气。在战国大名的军事指挥中,军粮供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战国时代,作战变得常态化、大规模化、大区域化,而军粮的稳定供应,是领国内各阶层参与战争的条件,是大名实力的体现。除了供应前线以外,不处于临战状态的城池内,也会储存“置兵粮”以备不时之需。

毛利元就的“饼兵粮”

毛利元就像(毛利博物馆藏)
毛利元就像(毛利博物馆藏)

战国“大名”毛利元就(1497-1571)一生取得了200多次战斗的胜利,生前称霸中国地方8国,被誉为“战国之雄”。元就喜欢吃糯米团子(译者注:日文称“饼”),推荐把糯米团子作为军粮。地方史《阴德太平记》曾有记载,士兵们把糯米团子袋、米袋、炒饭(炒米)这三样东西系在腰上去作战。

糯米团子的特点是便于保存和携带,一小块就能转换成能量,所谓“一顿糯米团子顶三日”,饱腹感特别强。糯米团子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作用于大脑,具有使战斗本能更加敏锐的效果。对于需要长期保持体力的士兵们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很理想的军粮。不仅在战时,寻常日子里元就也常常备下糯米团子和酒,招呼平民百姓等身份低微的人一起面对面无拘无束地吃喝。据说家臣侍从们常拿着时令花卉和自家做的蔬菜、鱼、鸡等礼物前去元就的居所。

饼兵粮

上杉谦信的“必胜饭”

上杉谦信像(米泽市上杉博物馆藏)
上杉谦信像(米泽市上杉博物馆藏)

武将上杉谦信(1530-1578)人称“越后之龙”,在其一生约70次战斗中,川中岛合战是仅有的一次败仗。谦信的部下从他餐食的内容就能知道是否有战事。谦信崇尚俭朴,平日里吃的很简单,仅一菜一汤而已;但每逢出战,则米饭如山,山珍海味琳琅满目,盛宴款待部下将士。

譬如黑煮鲍鱼,醋洗鱼和海蜇刺身、加入当季蔬菜和鱼干的炖汤,核桃炙烤合鸭、浸烤鱚鱼等等,都是平常根本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知道谦信日常节俭的部下因此兴高采烈,于是更加团结一心,士气高涨。款待部下,激励他们在战斗中凯旋而归的这种大餐,被称为谦信的“必胜饭”。

“必胜饭”照片提供:上越市觀光交流推進課
“必胜饭”
照片提供:上越市觀光交流推進課

在战斗中,如何快速准确地把军粮运送到战场非常重要。执行这项任务的是被称为“小荷驮队”的补给部队。他们负责搬运军粮、弹药、扎营用具等,被称作“阵夫(夫丸)”的队员从农民中征用,是位于军队最后方的非战斗人员。军粮筹措之际,确保陆路及海路等运输通道也是至关重要的。有时也会在当地从农民或商人手中购买食物。

运送军粮的“小荷驮队”的“夫丸(阵夫)”《杂兵物语》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运送军粮的“小荷驮队”的“夫丸(阵夫)
『”《杂兵物语》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让秀吉得以完成“大撤退”的军粮筹措法

羽柴秀吉像(京都府光福寺藏)
“羽柴秀吉像(京都府光福寺藏)

羽柴秀吉(1537-1598:1586年改姓丰臣)是一名智将。他出身农民而侍奉织田信长,凭借崭新的计谋和政策显露峥嵘。其中尤其令人惊叹的是,1582年得知信长死讯后,仅用10天时间从高松奔袭约230公里撤回京都的“中国大撤退”,以及1583年与柴田胜家作战时,5小时急行军约52公里从大垣回到长浜的“美浓大撤退”。

“中国大撤退”途中大军在姬路城休整,补充军事物资的同时,他还下令将城内储存的军粮及钱财悉数分给手下的将士们。此举不仅显示了自己绝不退缩的坚定意志,也稳定了军心,提升了士气。“美浓大撤退”的时候,他让部下在行军出发的数小时前去途中的各个村落,命令百姓们“煮饭给途经的士兵送去。日后必给予十倍报酬”。于是各村百姓纷纷做好饭团等在路边,士兵们一边跑一边吃。秀吉就是这样确保了军粮,在织田家内部的势力争斗中获胜,并取得了信长继任者的地位。

确保军粮所需的军费

战国时代后半期,通过动员大量兵力压倒敌方的战法逐渐增加。士兵的装备、火炮弹药、军粮、马匹草料、运输费用……,一次战斗的花费换算成当今货币,估计高达1亿日元到3亿日元左右。尤其是军粮费用和草料费用,战斗持续越久,耗费越大。那么这些军费是如何筹措的呢? “大名”的主要收入是领地内的岁贡和临时附加税(日文称“段钱”),有时候还会以此为抵押,向富裕的商人借米、借钱作为军费。但是仅靠这些还是不够。

譬如毛利元就,把领地内石见银山出产的白银充作军费。石见银山的白银品质优产量多,经济价值很高,“大名”之间一直争抢它的所有权。1562年元就在与周边“大名”的银山争夺战中获胜,规定“来自银山的收入全部作为军费”,对于无法运送军粮的地区,就送去白银在当地采购米粮。通过南蛮贸易采买大炮和火药也是用的白银。

上杉谦信通过种植和出口苎麻(从植物中提取的麻纤维,是一种服装面料)获取财富。越后的苎麻品质极高,京都的朝廷官员将其视为“上流阶层钟爱的越后上布”倍加推崇,上杉谦信把严格管制其流通所获得的利润用于军费开支。另外,他还在山区拥有矿产资源丰富的矿山。

羽柴秀吉既是战略家,也颇具商业才华。他在各地设立“藏入地”(直辖地)储备物资,加深与商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去筹措物资。有时也会关注米价,低买高卖。战时则从各地的“藏入地”运送储备物资,让商人们在战地设立市集,出售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物资。这样可以节省运输费用。对赚了钱的商人们按照收益征收税款。另外,他本人也借了很多附息的信用债。1582年攻陷备中后,将石见银山也纳入自己的管辖,征收了“运上金”(一种杂税)。

无军资则不能战。因此,“大名”都非常重视并致力于各自领地内稳定的经济增长。战争,并非单凭武力超群就能赢得胜利。

“石见银山绘卷” 矿山入口之图 中村俊朗藏
“石见银山绘卷” 矿山入口之图 中村俊朗藏

专栏;石见银山

镰仓时代末期发现的石见银山,平均年产量为38吨=10000贯,产量之多在世界上屈指可数,在海外也非常有名。白银10000贯换算成大米不下100万石。毛利氏首先赢得银山所有权之争,其后归属于丰臣秀吉管辖,再后来被德川幕府接收,支持了日本经济庞大的白银需求直到江户时代中期。

明治时代银山被卖给民营企业,但在1943年水灾中坑道被淹,经此打击后银矿封闭。石见银山以注重环保的生产方式,以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景观,于200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石见银山龙源寺间步(坑道入口)
石见银山龙源寺间步(坑道入口)

杂兵的便携食品与巧思妙想

战国时代虽然勇武过人的名将辈出,但实际在战场上拼杀的士兵大多是杂兵。所谓杂兵,指的是用钱雇佣的佣兵,以及响应征兵的农民。他们不仅是作战,也是阵地安营和完成杂役的重要劳动力。虽然杂兵的食粮需要自行解决,不过战事持续的时候,会按照 “一人一天水一升、米六合、盐十人一合、味噌十人二合”的标准,每三、四天统一发放一次。夜间战斗时,会供应更多的大米。但是,战场环境和战时状况极其严酷,免不了有不得不饿肚子的情况。《杂兵物语》是一本江户时代初期发行的记录战场心得的书。书中以体验谈或见闻的形式,通俗易懂地讲述了杂兵在战场求生的各种智慧和技巧。

大米和 “打饲袋(UTIGAIBUKURO)

配给的大米大多是糙米。除了把当天要吃的分量煮成米饭以外,剩下的都存起来防备意外情况。另外,煮好的饭不吃完,把一餐的量做成饭团随身携带。随身带的食品必须轻便而且耐保存。除了饭团,也会带生稻谷或者用火加工而成的“糒”(晾干的米饭)和“煎米”。打仗的时候不知道何时何地才能吃上饭。而且万一掉了或者被敌人抢走就糟了。所以就想出了“打饲袋”这个方法。就是大概3米长筒状的布袋,里面放上饭团和“糒”之类的粮食和药品,按每餐的量一个个扎紧,交叉着背在身上从不离身。这样一来,行军的时候也好,晚上黑漆漆一片也好,都能很方便的拿出来,就算一个地方破了也不会全都撒了。

人要活下去离不开水。水是放在竹筒里携带的,不过那一点可不够。激烈的战斗中汗如雨下,口渴的要命。可是上级严厉告诫过绝对不能喝敌方地界里的井水。因为,敌兵撤退的时候,会在井里投毒或者污物,污染井水让你不能用。河水应该是安全的,不过来到别的地区有可能水土不服,所以要在水里加杏子果实里取出来的杏仁,把田里捉来的螺蛳晒干后放到锅里,喝上面澄清的那部分。另外,也可以喝雨水,或者把水坑里的泥水放进布袋里过滤后再喝。为了水,还会去鸟兽聚集,或者野兽足迹比较多的地方找水源。

战斗是一项体力劳动,所以盐的摄取很重要。士兵携带的不是现在颗粒状白色的盐,而是一种烧制成固体的浅黑色固态盐。因为粉末状的盐容易受潮,水气一多会潮解,变成黏糊糊的液体流出来。制作固态盐用的是很大的盐釜,一次可以烧制三升左右的盐。一个人用的话,一个可以用大概五十天,据说在战区还可以当钱用。

味噌与 “芋茎绳(IMOGARANAWA)

俗话说“一碗味噌汤,健步三里地”,味噌含有丰富的优质氨基酸,发酵生成的各种维生素、钙含量也很高,确实是一种营养丰富、强身健体的食品。除了做成味噌汤,还可以直接舔着吃或蘸着吃,是很好的蛋白来源和盐分补充,不仅能增强体力,据说还有加快大脑活动,提高注意力,让直觉更加敏锐的效果。

味噌丸
味噌丸

味噌通过晒干或烤干做成味噌丸,用笋壳或者布包好随身携带。武将们也很了解味噌的功效。为了保证味噌供应,伊达政宗曾在城下建造大规模的味噌仓从事味噌生产。武田信玄开发了20天前后就能成熟的“阵立味噌”。将大豆煮熟后捻碎,加入麹揉成丸子状,挂在腰间,进军途中就发酵成了口味正佳的味噌。

芋茎;芋头茎秆晒干后的东西
芋茎;芋头茎秆晒干后的东西

除了战斗以外,各种各样的杂活也是杂兵的工作。为避免味噌的体积太大,就编成“芋茎绳”时时绑在腰间。“芋茎绳”是把芋头的茎秆晒干后编成绳子的形状,用味噌煮透后再干燥做成的。绳子对杂兵来说,是用途广泛的重要战时携带品。有行李的时候当绳子用,没行李了就撕成必要的长度,做成味噌汤喝。干燥的“芋头茎”秆吸水膨胀后就变成了汤里的料。

《杂兵物语》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杂兵物语》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杂兵挂在脖子上白蓝两色的袋子是“打饲袋”。按每餐分量分别绑好以方便取出。腰间绑着“芋茎绳”。
梅干、胡椒、辣椒

有些东西虽然不是为了饱腹,杂兵却总是随身携带。那就是梅干、胡椒和辣椒。梅干放在“打饲袋”的底部,激战后喘不上气时拿出来含在嘴里。这样可以分泌唾液,略微减轻一下咽喉的焦渴感。

梅干
辣椒

因为上阵的时候只发1颗,不用舔或吃,只要看一眼,每次感觉气喘吁吁的时候就能缓过劲儿来,所以上阵期间非常珍惜它。胡椒无论冬夏都是每天早上嚼一粒。这样就不会中暑也不会受寒。冬天彻骨的寒气真是受不了。为防止冻伤,会把辣椒捣碎,从屁股到脚尖全部涂满。如果不小心把辣椒弄到眼睛里,眼睛会变得通红,火辣辣的痛死人。所以不涂在手上。临时雇佣的杂兵,几乎分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只能靠自己的智慧想办法克服。

专栏:用“阵笠”煮的粥和味噌汤

杂兵能领到简单的身体护具和“阵笠”。烧饭的时候就把这个“阵笠”翻过来当锅子用。“阵笠”是用薄铁皮或者皮革做成的圆锥型帽子,正好当成炊煮的锅具。把脖子上挂着的打饲袋切下一格,连袋子一起放到锅里,煮成很软的粥,避免吃坏肚子。 再把“芋茎绳”切一段需要的长度,放到倒转“阵笠”的锅里,倒水加热做成味噌汤。1把“芋茎绳”可以做差不多10人份的味噌汤。虽然吃饭对士兵们来说是很大的乐趣,不过,经过行军和战斗,绳子沾满了汗水和泥土,放了很久的味噌和汗臭交杂在一起发出古怪的臭味,绝对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

《杂兵物语》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杂兵物语》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应对非常情况

“阵中是不折不扣的饥荒”,这是《杂兵物语》中的一句话。战场的现实如同饥荒一样严酷,对军粮的体会尤其深切。行军途中不用说发现可以吃的草或者树木果实,连根和叶子都要捡起来捆在马上作为食物保障。如果碰上大雨或者渡河,“打饲袋”里的稻谷吸水发芽了,就养大了连根一起煮着吃掉。松树皮煮透后去掉多余的部分,当成粥来吃。

从忍者那里学到的生存智慧~兵粮丸(HYOUROUGAN)、饥渴丸(KIKATUGAN)、水渴丸(SUIKITUGAN)~

打仗的时候,不仅需要吃饱肚子,能补充足够营养的能量食品,维持基本生存的应急食品和保持精神镇定、激发大脑思维的食品也必不可少。除了大米、味噌等日常军粮以外,士兵们还携带“兵粮丸”、“饥渴丸”、“水渴丸”。这些本来都是忍者食。忍者在敌阵上从事情报收集工作,必须活着回去报告情况。身为忍者,要求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头脑冷静,行动机敏。因此,为保证忍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他们食品非常有讲究。“兵粮丸”在甲州流忍法传书《老谈集(ROUDANSYU)》中,“饥渴丸”和“水渴丸”在忍术书《万川集海(MANSENSYUKAI》中分别载有制法。因为使用了很多昂贵的草药,是很贵重的东西。与其说是军粮,称之为药品更为正确吧。

兵粮丸

“兵粮丸”用荞麦粉和大豆粉、黑芝麻等,以酒或蜂蜜等加以熬制,反复多次蒸后晒干,制成药丸。加入鲣鱼干花或杂鱼干粉作为蛋白来源,加入松子作为脂肪,其他还配有栀子和生姜、桂心(肉桂)等。还有些地区或家族另有秘方配入秘传的草药。“兵粮丸”是一种糖分较高的药丸,服用后立即起效,一天5到7颗就能让疲劳的大脑和身体得以恢复。嚼碎后喂食军马,马匹也能恢复体力。一颗重量约为20~30g左右,便于携带。

“兵粮丸”照片提供:三重大学名誉教授 久松真
“兵粮丸”
照片提供:三重大学名誉教授 久松真
饥渴丸

“饥渴丸”是一种持久型功能性便携食品,用于在敌方连续数日窥探动静,无法自由进退之际。具有恢复疲劳,缓解压力,镇静心神、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使用高丽参、薯蓣(山药)、甘草、薏苡仁、荞麦粉、小麦粉、糯米粉等为材料,将这些磨成粉,浸在陈酒中干燥而成。其中高丽参比例尤其大,有种特别的味道。这是一种以淀粉为基础,形状较大的药丸,持久战中食物耗尽时,一天服用3粒就能熬过饥饿。

水渴丸

“水渴丸”是特别用来缓解口渴及咽喉疼痛的药丸,也具有止咳效果。以梅肉为基础调配制作,能促进唾液分泌。将砂糖和麦门冬粉碎后加少量水煎,加入梅干去核后的果肉,反复熬制搓成球状而成。

专栏:兵粮丸、饥渴丸、水渴丸的材料
【 兵粮丸、饥渴丸、水渴丸材料的对比 】
兵粮丸 饥渴丸 水渴丸
糯米
5分(1.88g)
梗米
5分(1.88g)
莲肉
1两(37.5g)
山药
1两(37.5g)
桂心
1两(37.5g)
薏苡仁
1两(37.5g)
高丽参
5分(1.88g)
冰糖
1.5斤(900g)
高丽参
10两(375g)
荞麦粉
20两(750g)
小麦粉
20两(750g)
山药
20两(750g)
甘草
1两(37.5g)
薏苡仁
10两(375g)
糯米粉
20两(750g)
3升(5400ml)
梅干果肉
1两(37.5g)
冰糖
2钱(7.5g)
麦门冬
1钱(3.75g)
《从科学角度解读忍者食》久松真(农畜振兴机构2017)

对忍者来说,重要的是生存下去的自卫手段。为取得战斗的胜利,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状况下都必须设法活下来,而战国武将的认识也与忍者相同。兵粮丸和饥渴丸以高昂的中药作为材料。这种便携食品不供日常食用,而是在必要时每次吃一点。它配方巧妙,效果明显,帝国陆军省编《日本兵食史》(1934)中盛赞其“可以说是日本人迄今为止所开发食物中最顶级的形式”。

军粮的革命“碱水卷”

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萨摩藩携带的军粮是“碱水卷”。这是一种以孟宗竹的笋壳包裹糯米,用碱水(灰水)煮出来的类似粽子(CHIMAKI)的便携食物,粘性不大,但是有糯米团子般的口感。它的特点是富含水分所以很软,凉了以后也不会变硬,饱腹感很强。用碱水烧煮,矿物质等营养价值更高,而碱水的强碱又能抑制杂菌繁殖,提高保存性。过去那种干燥的军粮必须用水泡开,或者煮过才能吃。“碱水卷”可直接吃,味道又好,这是划时代的一点。据说当其他各藩的军粮均已耗尽之际,唯独萨摩军队吃饱了“碱水卷”而士气高昂。

军粮的革命“碱水卷”

在战国时代,军粮是掌握胜败关键的重要因素。在战时严酷的环境中,怎样的军粮更便于携带,更能增强体力,当时的人为此煞费苦心。军粮中凝结着武将和士兵们努力求生的智慧。不愧是支撑了战争的便携食物。即使在没有战争的现代,他们的智慧同样被借鉴于防灾用的保存食品和受灾时的应急食品。另外,在鹿儿岛,“碱水卷”作为一种家庭制作的简易乡土糕点,今天仍然很常见。

作者

权代 美重子

1950年。曾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国际线客舱乘务员及文化事业部讲师(负责指导待客礼仪),后成立Human Education Service公司。1997年起作为财团法人日本交通公社特聘讲师,负责指导提高观光各领域的待客礼仪和培养待客之道,同时担任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和自治体的观光振兴顾问及委员。2009年起担任高崎经济大学等的讲师。致力于“待客之道”和“日本的款待与饮食文化”的研究。